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首页_门徒注册_平台「登陆」
全站搜索
栏目导航
新闻详情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大全11篇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5-14 17:03    文字:【】【】【
摘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大全11篇暴雨山洪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是各学科间综合性研究的重要应用。基于GIS的量化研究已成为主流研究方向[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大全11篇暴雨山洪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是各学科间综合性研究的重要应用。基于GIS的量化研究已成为主流研究方向[1-2]。根据灾害学研究,一般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致灾因子是指山洪灾害影响的强度和频次,一般用暴雨强度和频次来代替[3]。孕灾环境重点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子对山洪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4-5]。承灾体主要通过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量化分析。

  正蓝旗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年降雨量为365.1 mm,而且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正蓝旗及周边地区暴雨多集中在7—8月,1981—2009年的28年中发生了大小26次(大约1年1次)山洪灾害。对上都镇单站1959—2011年逐日雨量资料进行分析,正蓝旗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暴雨每4年一遇。日降雨量大于100 mm的大暴雨百年一遇。

  根据暴雨强度分级,发生频率,利用 ArcGIS软件,进行空间spline差值运算,单位化处理,得到致灾因子栅格图层。

  正蓝旗南部、中部地区地表起伏大,暴雨诱发易引起山洪灾害。而且正蓝旗南部、中部地区受天气系统影响,局地暴雨频繁发生。

  利用100 m分辨率DEM,河网密度提取,坡度运算,分别单位化后,通过栅格运算器积运算,获得孕灾环境敏感性区划图,如图1所示。

  正蓝旗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林地、旱田、城镇及工矿用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赛音呼都嘎苏木和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大部分地区以旱田为主,黑城子示范区和五一种畜场部分地区有旱田,其余大部分地区以草地为主,其中那日图苏木、宝绍代苏木、五一种畜场提供者优质的畜牧用草及用地,为牧业产业支柱地区。城镇发展以上都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型发展。社会经济易损性影响度分布如图2所示,反映出正蓝旗中部、南部地区是洪灾危险程度最高的地区。

  利用ArcGIS系统的地图代数功能,将各因子图进行积运算,得到综合区划图,从而得到如图正蓝旗暴雨山洪风险区划,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正蓝旗南部地区洪水危险性明显较北部高,这与南部地区降雨量大、地形多起伏变化,农田、工矿密集等因素密切相关。桑根达来、五一种畜场、哈毕日嘎、上都镇、黑城子示范区均属高风险区,各地具体成因如下。

  1.5.1 哈毕日嘎镇。哈毕日嘎镇是正蓝旗暴雨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其地势起伏变化大,中小型河流密集。暴雨引发山洪后,从东、北、西方向向低洼地区流泻,较容易形成山洪灾害,主要原因:一是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条件,雨水容易形成汇集区,对下游地区构成山洪威胁。二是哈毕日嘎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民生产、生活处所位于山脚下,沿河岸等易受洪水侵害的区域。

  1.5.2 黑城子。黑城子地势平坦,位于两片山脉包夹的低洼地带,是上都高勒主要流经地。山洪主要由西面太仆寺旗骆驼山冲淹第二居委会,从东面多伦县大北沟向西冲淹第一、三、四、五居委会。主要原因:一是黑城子恰好位于多伦县、太仆寺旗多山地区间的低洼地带,是两处山脉间地表径流的汇流处。二是上都高勒流经处是黑城子居民集中居住区,为南部耕地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但同时也为山洪灾留有很大的隐患。

  1.5.3 五一牧场。五一牧场中部地势较高,其余地区比桑根达来、上都镇的地势低,山洪经常由北、西、东向南部低洼地区倾泻,造成林场、元上都遗址等地受灾。主要原因是地势较低的南部分布着耕地和林地,特别是元上都遗址也处在低洼地带,暴雨过后多方泄流雨水汇集于中部、南部形成洪灾。

  1.5.4 上都镇。上都镇北面、南面都分布着较高的山脉,上都高勒流经南部地区,山洪一般从南、西向北、东倾流,形成镇内洪涝成灾。上都镇洪涝集中在中部、北部交通沿线,是因为城镇用地集中在上都镇中部,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的泄流主要通往中部,与上都高勒共同作用造成城镇地区洪涝。

  1.5.5 桑根达来镇。桑根达来南部地势较高,北部较低,主要泄流方向是自南向北。其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北部,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和城镇用地都处于低洼地带,是洪灾来袭的脆弱地带。

  该文所建立的暴雨山洪灾害风险指数主要是用来为正蓝旗政府机构制定资源分配、制定高级防御管理计划决策、提高公众对洪灾成因和控制方法的认识等提供帮助[6]。它是用一种对于任何可能的使用者来说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综合处理和概括了大量正蓝旗洪涝灾害风险数量和本质性的信息,但由于资料有限,难免有考虑不足之处。

  [1] 马兰艳.基于GIS的多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2] 唐余学,廖向花,李晶,等.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J].气象科技,2011,39(4):423-428.

  [3] 杨丰政.基于GIS的徐水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晋中市东依太行山,西傍吕梁山,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1°23′~114°08′、北纬36°39′~38°06′之间。全区总面积16401.9km2,其中平川面积占15.59%、丘陵面积占20.49%、山地面积占63.95%。东部山地属太行山中段、东南部山区为太岳山北段、西部平川属晋中盆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地形如图1所示。近年来,晋中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气象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巨大,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民众做好应急响应、防灾减灾工作迫切而重要。晋中市比较常见且危害重大的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

  本文选取晋中市11个县(市、区)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灾害资料进行分析,对部分不确定的资料查阅档案进行检查核实,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无误。以统计学、普通克里克插值为基础,采用趋势系数为参数对晋中市气象灾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并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晋中市干旱的区域分布:丘陵地区最重,平川地区次之,中低山区又次之,高山地区基本不旱。按季节分布,以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但灾情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干旱出现的频率大、面积广、灾情程度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平均每年因干旱造成的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5%。以2010年6月为例:全市月平均降水量为12.7mm,其中平川为6.3mm、东山为20.4mm。平川地区太谷、介休降水量分别达16.6、10.0mm;榆次、祁县、平遥、灵石降水量不足5mm,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90%以上,出现了重旱;其余县(市、区)为中旱。干旱对夏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拔节期春玉米、乳熟期冬小麦的生长不利,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1]。

  晋中市大到暴雨的时空分布不均:20世纪60年代为大到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70年生频率下降,80年代有所上升,90年代下降明显,进入21世纪发生频率接近于70年代。空间分布上受地形影响,东部山区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平川:东部山区榆社县发生暴雨的频率最大,年暴雨日数为0.9d。平川的榆次、太谷发生暴雨的频率较小,年暴雨日数为0.3d。暴雨全市最大极值发生在1977年8月6日的平遥县,达317.3mm。晋中各县(市、区)暴雨频次如图2所示。以1988年7月18日、20日为例:太谷连降暴雨,倒塌房屋共533间,死亡3人,冲倒折断树木1.09万株、各类电杆100余根;损失水果达65t,淹没农作物2666.67hm2,冲毁耕地502hm2。8月6日,灵石县降短时大暴雨,全县城乡3500户居民受灾,县城被淹,死亡12人,倒塌房屋1220间,损坏5000余间;淹没粮田6346.67hm2,冲毁桥梁15座,公路、铁路停运。例如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和切变线全市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过程降水量国家站最大出现在昔阳,达216.9mm。乡镇雨量站有2个站的过程降水量超过400mm,出现在昔阳孔氏(428.5mm)、和顺青城(421.7mm),有5个站超过250mm、83个站超过100mm、47个站超过50mm。小时最大雨强出现在和顺青城,19日18:00—19:00,1h降水量为68.9mm。榆次、昔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大值。

  强对流天气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大,常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性的灾害性天气[2-3]。晋中是雹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晋中冰雹灾害具有范围广、雹期长、频次高、雹粒大、成灾重的特点,冰雹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5%。冰雹主要发生在6—8月,占全年日数的61.19%;其次是春季,占21.4%;秋季最少,占17.77%;冬季未发生。从逐月分布看:7月最多,占22.22%;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19.25%和19.72%;再次是5月和9月,分别占14.2%和12.69%。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晋中市平均年降雹日数的地域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东部山区多于平川,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年冰雹日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降雹伴有短时局地大雨或暴雨产生的占34%,伴有瞬间大风的占28%;飑线上发生的冰雹大多同时有强降水或瞬间大风出现。冰雹对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因而是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2010年6月22日16:30,榆次区东北部遭遇突发强对流天气,冰雹自西向东横扫什贴镇、乌金山镇、东赵乡3个乡(镇)的30个村,使3360hm2农作物严重受灾,其中粮食2866.67hm2,减产约40%,493.33hm2蔬菜瓜果基本绝收。据初步估算,全区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000万元。此外,还破坏温室50座,冲毁农田逾46.67hm2、道路490m、桥涵3座。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晋中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寒潮发生时通常会造成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以2018年为例:3月晋中气温异常偏高,杏、梨、核桃、桃、苹果等花期普遍提前7d以上;4月15日,榆次、太谷、平遥、介休、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出现了霜冻,全市最低地温为-3.8℃。受前期气温持续异常偏高导致物候期提前和气温骤降的综合影响,经济林果遭受严重冻害,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晋中市初霜日年最早出现在1979年9月2的寿阳,每年初霜日东山早于平川,近10年来和顺、左权出现初霜冻的时间早于寿阳,例如:2018年9月22日和顺、左权出现了初霜冻,9月30日寿阳才出现初霜冻。晋中市终霜日最晚为1960年6月4日的和顺,最早为2001年2月28日的介休。平川终霜日出现日期早于东山,近10年来晋中市终霜日大部分出现在4月中下旬。以2020年4月为例:11—12日全市都出现了霜冻天气,22—24日除祁县外其他县(市、区)都出现了霜冻天气,22日最低地温为-11.9℃,出现在和顺。4月出现的3次霜冻天气使正值花期的杏、梨、核桃、桃、苹果遭受冻害,经济损失严重[4]。

  近5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晋中市最高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0.25℃/10年):最高气温的上升存在季节差异,在春季增温幅度最大;最高气温突变显著为1994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最高气温上升更加显著(0.8℃/10年),其他年代表现为缓慢上升。基于普通克里克插值的方法,以榆次、寿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昔阳11个气象站点的最高气温的趋势系数为参数得出1960—2010年晋中地区最高气温变化强度的空间分布:在灵石、榆次、昔阳形成了强增温中心,在左权、祁县形成了相对较弱的增温中心(图3)。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1.1℃,出现在平遥的2005年6月22日。2017年7月≥35℃的高温天气介休、平遥共出现了13d,太谷、祁县出现了12d,榆次出现了11d,灵石出现了10d,榆社出现了4d,昔阳、寿阳出现了3d,左权出现了1d。其中:7月8—14日晋中市除和顺外连续出现≥39℃的高温天气,平遥和介休出现了3d,榆次出现了1d。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湿度大,导致具有消化、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中暑感冒的人数增加,尤其对老人和儿童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灾害,这些灾害会对农产品的产量带来严重的影响,而在这些灾害中,由于天气原因引起的灾害占了绝大部分,同时,由于天气对农业带来的灾害会使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加,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不到保证。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应用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这项工作相对的还不是很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其进行研究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当前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应用中,重要的方式就是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致灾因子是在灾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异动因子,而气象灾害的轻重受到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受灾体共同来决定的,致灾因子的强度越强,产生的气象灾害就越重,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因此,在利用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时,主要就是对致灾因子的强度进行评估。由于气象灾害的发生是不确定事件,因此就可以将其当做是一个随机事件,这就要求在评估的过程中以概率模型为模板,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型,使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来对致灾因子的强度进行计算。并且还可以使用相同的方式将致灾因子的出现频率以及出现时间进行计算,根据上述工作得到的结果对农业气象灾害做出最终评估[1]。

  气象灾害在对农业影响的过程中,不仅仅受到致灾因子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受灾体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受灾体进行脆弱性评估,以此来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在出现致灾因子后,会对受灾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受灾因子会对受灾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受灾体的脆弱性,依据评估出来的致灾因子强度,对受灾体可能遭受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一过程就是受灾体脆弱性评估。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首先要对评估的区域进行确定,然后对这个区域内的防灾能力进行评估,并且对评估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上述评估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2]。在一般的情况下,受灾体的脆弱性越小,防灾能力越强,造成的影响越小,损失越小;受灾体的脆弱性越大,就与此相反。

  在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时,对灾情期望损失评估也是主要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使用概率的方法来推测未来发生灾害的几率以及产生影响,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可以用以下的三个指标来表示:其一为绝对指标,这一指标中包括了遭受灾害的土地面积,灾害对受灾体造成的破坏,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其二是相对指标,这一指标中包括了减产率以及经济损失比率等;其三是综合性指标,这一指标是对灾害造成的影响进行确定,根据灾害受损的情况,来对其进行等级的确定。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灾情反演法,对以往发生灾情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出损失与灾害之间的关系,根据灾情数据建立相应的曲线图像,对将来产生的气象灾害进行推测,并评估出产生灾害会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3]。

  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时,只是对受灾体或者致灾因子进行评估,做出的评估结果有时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对灾害进行准确的推测。因此,进行灾情风险综合性评估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在进行这项评估工作时,首先就要了解灾害形成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根据灾害的整体建立相应的灾害指数,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根据整体灾害指数对气象灾害进行评估。这样得到的评估结果更加的准确,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阶段中,我国的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效果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动态评估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使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准确,对农业生产起到更大的帮助。在当前的阶段中,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GPS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将其加入到动态评估系统当中,使评估的效率更高,得到的结果更准确,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4]。

  在当前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单一灾害的风险评估有了一定的成果,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单一灾害出现的往往会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通常是多种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评估方式就不能全面的对灾害进行评估,评估出来的结果存在问题,使灾情不能使人们尽早的了解,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隐患。因此,对多灾种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当前情况下,随着环境的不断破坏,对全国各地的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平均温度有了一定的增长,使得气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不仅对受灾体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造成影响,使灾害变得更加复杂,出现的频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就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带来了困难。因此,就要根据这种状况来对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使其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依然能准确的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评估。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农业在将来的很多年内依然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在农业气象灾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这项工作起步的较晚,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这就要我们加强对其进行研究,使其更好地发展,使其起到更大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

  [1]胡亚南,李阔,许吟隆.1951-2010年华北平原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分析及粮食减产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3,3(2):197.

  为了加强对抚顺地区的农业气象进行监测,促进当地农业发展,特对抚顺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以期为当地农业气象的监测提供参考。

  粮食产量资料取自于市统计局的1971—2000年抚顺县、清原县、新宾县3个县的40年粮豆产量(kg/hm2)。实际产量(Yi)可以看作趋势产量(Yti)与气象产量(Ywi)之和,表达式如下:

  式(1)中,i=1,2,…,n。采用多项式回归计算趋势产量。趋势产量是在各地平均土壤、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步提高,粮食产量长周期缓慢变化的结果。气象产量实际上是以气象因子的作用为主,由每年作物生长季农业气象条件的利弊所决定。图1给出了实际粮食产量和趋势产量的比较。

  式(2)中,Pi负值表示气象条件不利,减产;正值表示气象条件有利,增产。本文主要研究减产率问题,因此减产率均不记负号。

  用各种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上造成粮食作物减产的幅度,即减产率的大小来界定灾年。本文以粮豆产量代表历年产量情况。规定减产率≤10%为轻灾年,减产率在11%~30%之间为灾年,在31%~50%之间为重灾年,51%~70%为严重灾年(表1)。从表1可以看出:减产率在10%以下的轻灾年最多,随着减产率增大,灾年、重灾年和严重灾年迅速减小;减产率的分布地区间差较大,减产率在10%以下的轻灾年,抚顺县发生最多;近40年(1971—2000年)非全区性严重灾年有5次,分别发生在1972年、1986年、1989年、1995年和1997年;全区性严重灾年有3次,分别发生在1972年、1989年和1995年。

  在农业生产的整个时间过程中,各种气象灾害都会影响作物产量,但是在作物产量中,将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分离开来是很困难的。本文采取某种气象灾害成灾面积与该地区播种面积之比,即灾害强度指数来表述该种气象灾害的强度。这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作对比分析。其表达式如下:

  式(3)中,Qij为第i地区第j种气象灾害的强度(%),Aij为第i区第j种气象灾害的成灾面积,Bi为第i地区的播种面积。Qij值越大,则受灾程度越重。各地4种气象灾害强度排序如下:抚顺县:干旱(16.2%)>

  洪涝(2.9%)>

  风灾(2.8%)>

  冰雹(1.1%);清原县:干旱(15.1%)>

  洪涝(5.0%)>

  风灾(2.2%)>

  冰雹(2.6%);新宾县:干旱(13.3%)>

  冰雹(8.9%)>

  风灾(2.9%)>

  冰雹(1.9%)。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气象灾害强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全区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表2给出了3个县(市)区灾年发生频率。从表2可以看出,抚顺地区减产率≤10%的轻灾年频率平均为20.67%;减产率在11%~30%的灾年频率为18.33%,减产率在31%~50%的灾年频率为3.33%,减产率在51%~70%时,发生频率为10%,即抚顺地区严重灾年大约10年发生1次。

  为了简单明了地了解各县(市)区气象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别,计算了各地的平均减产率。方法是按着灾年的减产率求平均值。各地平均减产率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各县(市)区的平均减产率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西高东低的分布规律,严重灾年西部抚顺县减产率为78.6%,东部清原县为74.2%,东南部新宾县为68.8%,原因是全区气象灾害主要是干旱,近年来干旱趋势又明显增加。

  本文在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强度、灾害频率和平均减产率的基础上,提出灾害风险指数(K)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将每个地区的40年减产率按一定的间距分组,计算每一组的灾年频数(d)和组中值(h),然后按下式计算K值。

  式(4)中,m为组数,n为年数。例如,抚顺县的灾年分布于≤10%、11%~30%、31%~50%、51%~70%减产率组中,灾年次数分布为26、13、0、11,对应的组中间值为5、20、40、60,n=38,按式(4)计算:

  各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指数见表4。表中各地风险指数有明显的差异,西部风险指数最低为27.6%,而东部清原县和新宾县2个县农业风险指数接近,分别为32.9%和34.2%,且明显大于抚顺县,农业风险有西低东高的分布特点。

  将风险指数、平均减产率和灾害强度等资料分布叠置,并参考低温冷害等研究成果,分析出不同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分区结果见表5[1]。

  综合评估结果,抚顺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总体特点是西部地区灾害风险小,但灾害减产率较高,东部地区灾害风险大,但灾害减产率较低于西部地区。

  6.2.1 Ⅰ区(温暖亚湿润、半湿润气候区)。此区包括抚顺市的13个乡镇或站点,有碾盘乡、上马乡、后安镇、前甸镇、拉古乡、高湾镇、市政府、塔峪镇、兰山乡、开发区、会元乡、章党、河南水厂。都分布于抚顺市西部,为半平原半丘陵地区,是抚顺市热量资源最好的地区。具有地势平坦、温暖,降水适宜,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气候湿润程度略差于抚顺市东部地区,风较大于东部等气候特点。该区是农业晚熟品种适宜种植区,主要作物水稻,旱田作物有少量分布。林业资源较少,是农业优势区。该区年平均气温>

  6 ℃,≥10 ℃积温>

  3 000 ℃,无霜期>

  140 d,生长季降水量

  6.2.2 Ⅱ区( 温和亚湿润气候区)。此区包括抚顺市的28个乡镇或站点,石文镇、哈达乡、海浪乡、后腰林场、下夹河乡、清原镇、峡河乡、南杂木镇、救兵乡、汤图乡、北三家乡、上夹河镇、榆树乡、红庙子乡、木奇镇、响水河子乡、新宾镇、永陵镇、苇子峪镇、旺清门镇、马圈子乡、南口前镇、平顶山镇、红透山镇、大孤家镇、大四平镇、红升乡、敖家堡乡,主要分布于抚顺市南部、东部,清原浑河流域的大沟深、新宾中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4~6 ℃,≥10 ℃积温为2 600~3 000 ℃,无霜期为125~140 d,生长季降水量北部为700~750 mm,南部为600~700 mm。该区光、热条件中等,降水较多,是农业中晚熟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主流域主要作物是水稻,中小流域水、旱作物参半。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也是大农业发展的优势地区。该区域防灾的重点应该防洪排涝与抗旱并举。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修堤筑坝,并发挥水库蓄水、排水作用,合理调配水资源。

  6.2.3 Ⅲ区(冷凉湿润气候区)。此区包括抚顺市的12个乡镇或站点,北四平乡、土口子乡、夏家堡镇、草市镇、英额门镇、南山城镇、大苏河乡、枸乃甸乡、湾甸子镇,主要分布于清原东部和南部地区,也是地势较高的浑河源头地区。该区是农业早熟、中早熟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主流域也有一定数量的水稻,小流域以旱田作物早熟品种为主。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是林业和多种经营的优势地区。非常适合食用菌、林蛙、山野菜、中草药等农村副业经济的发展。该区年平均气温

  据统计,气象灾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一般年份受灾农田为4 000万~4 600万hm2,成灾约2 000万hm2,减产粮食逾2 000万t,每年直接经济损失为100亿元以上。抗御气象灾害是一项涉及面宽、时间性强、难度大的工作,因此应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是增强减灾工作主动性的有利保证。系统工程应从预报、监测、防灾、救灾、援建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的建立,必将会使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1,5-9]。

  [1] 孔斌,徐连封.大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J].辽宁气象,2004(3):20-22.

  [2] 霍治国,李世奎,王素艳,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6):49-60.

  [3] 李明志,臧俊岭,焦仁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269-270.

  [4] 张星,张春桂,吴菊薪,等.福建农业气象灾害的产量灾损风险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90-94.

  [5] 曹杰,周兆基,崔海荣.徐州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C]//2012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南宁: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2:50-56.

  [6] 王阳,李国春.抚顺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生物灾害科学,2012(3):342-346.

  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市属气象灾害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数达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数达9天,冰雹日数达28天,大风天数达29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受伤、火灾、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气象灾害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依法管理,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必须在项目动工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雷电、暴雨、洪涝、干旱、风灾、连阴雨、高温、寒潮、霜冻、冰冻、雪灾、雹灾、雾灾。评估的具体范围是: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乡、重点领域、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结构调整区划;

  上述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气象行政许可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第六章第条的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各级建设、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项目审核与竣工验收许可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与事后审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凡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二)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或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具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资质的法定机构签订有关合同。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应在签订有关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估结论;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市、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气象、发改委、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是依据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的,我国的学者通过多种控制条件、实验和对气象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种农业气象灾害评价的数学模型,使我国的气象灾害逐渐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级进行转变。其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含洪涝、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农业气象灾害。目前,我国国内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内容主要有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人类社会经济损失和作物产量损失等,评估的模型主要有灾害风险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和综合模型评估。

  灾害风险分析最早起源于国外,分析领域主要集中在重大自然灾害和经济领域,而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相对较少,起步较晚,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主要是通过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化、数量化技术和方法,构建风险评估的技术体系,主要内容包含了气象灾害的风险分析,后期的跟踪与评价,灾后的评估以及应对的措施等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因子的评估分析工作,主要涉及对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危险程度,对灾害的预测、承载体系的承受能力以及降低灾害措施的分析等方面。

  目前,在国际上的农业作物模型评估类型比较多,例如澳大利亚的APSIM模型、美国的DSSAT模型、荷兰de W it学派的系列模型等,而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是CCSODS模型。该模型主要面向国内的农田管理者以及农业管理者,具有通用性和机理性的特点,经实践证明,在气象灾害评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提供作物的优化栽培体系。

  综合模型评估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覆盖面积、灾害的强度、农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农作物的防御能力以及当地在某一时间段所拥有的生产力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气象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聚类分析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的选择与利用,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评估模型,以此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目前,我国的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根据当地气象灾害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对综合评估模型进行创新和发展,确定了科学的评估手段和方法。在该模型中,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主要依据对农作物受灾后产量的损失评估,农业部门主要是计算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对粮食的损失。

  农业作物模型主要是对农作物的生理过程和土壤、气象等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数值模拟,把农作物的成长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对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做定量的描述,这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基于作物模型的特殊作用,在我国的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从作物模型的发展来看,将依据简单、精准、大众化为基本准则,研究方向将有专业的上层研究转向基层的广大生产用户。农业评估模型也将结合数学模型融合专家知识模型,最终建立成综合系统的评估专家系统,实现作物模拟的专业化和可视化。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都将被引入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体系中,并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通过农业灾害相关机理的研究,对于承灾体的易损伤性、致灾因子的不稳定性以及区域防灾能力的脆弱性将得到深入分析和研究。其次,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而在风险评估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风险模型评估和风险指标体系的看法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风险评估结果的不统一,所以,通过不断构设标准统一的风险评估体系,在未来的风险评估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的标准方面会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和规范。

  农业气象灾害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然而在对农业受灾损失进行定量评估时,一般都比较看重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损失关注力度不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综合评估技术也将出现多元化。对于气象灾害的影响,除了灾害性天气之外,植被地标状况、区域地形结构等也成为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将发展成为地面监测与3S技术相融合的一体化的灾害评估系统,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全面评估。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现状分析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要不断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与相关作物模型的分析研究,切实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气象保障能力,使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的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为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提供可靠的保证,这也是我国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才能为农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6).

  雷电是发生在因强对流天气而形成的雷雨云层间和雷雨层与大地之间强烈瞬间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伴有强烈的闪光和隆隆的雷声的同时,还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雷电往往对人员、牲畜、建筑物、电子电器设备等带来损害,甚至引起火灾和爆炸事件。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和大量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投入使用,雷电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加强雷击防范,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向前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系着国计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增多,提高重大工程项目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是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终极目的。无数事例足以证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十分重要,它对完善防雷减灾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自然界的雷击分为直击雷、感应雷。直击雷是雷雨云对大地和建筑物的放电现象。它以强大的冲击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强烈的电磁辐射损坏放电通道上的建筑物、输电线、室外电子设备、击死击伤人、畜等造成局部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而感应雷是由于雷云层之间和雷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在放电通道周围产生的电磁感应、雷电电磁脉冲辐射以及雷云电场的静电感应、使建筑物上的金属部件、管道、钢筋、和由室外进入室内的电源线、信号传输线、天馈线等感应的雷电高电压,通过这些线路以及进入室内的管道、电缆、走线桥架等引入室内造成放电,损坏电子、微电子设备。直击雷和感应雷的入侵通道不同,其次是由于被保护的系统屏蔽差、没有采取等电位连接措施、综合布线不合理、接地不规范、没有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或安装的浪涌保护器不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等,使雷电感应高电压及雷电电磁脉冲入侵概率大大提高,损坏相应的电子、电气设备。

  灾害风险评估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灾害风险评估,是对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分别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灾害系统进行风险评估;狭义的风险评估则主要是针对致灾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即从对危险的识辨,到对危险性的认识,进而开展风险评估,通常是对致灾因子及其可能造成的灾情之超越概率的估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属于灾害评估的一种。雷电灾害风险定义为由雷击导致的建筑物及公共设施内的可能平均年度损失。通过对评估项目现场的详细勘察,采集相关数据,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及设计图纸,依据国标规范对数据具体分析,计算出精确的评估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雷电防护设计指导意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成为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是实现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达到:(1)更全面反映评估对象的防雷现状。准确估算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当邻近建筑物遭受雷击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间接雷击损害风险;雷电波通过服务设施侵入时,对所评估对象的雷击损害风险。(2)知道可能遭受雷击的主要风险分量,提前做好相应防护措施。对防雷对象所在地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等条件作充分调查勘测,并结合详细的设计图纸(包括土建、设备、初步设计等分册)取得可靠数据后,把现场勘查采集到的数据,经科学的计算和处理,提供最翔实的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雷电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3)更合理地采取防雷措施,避免因盲目而造成浪费。从经济价值上知道雷电防护的必要与否,并采取恰当的雷电防护措施,既达到雷电防护,又节约防护成本。

  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防灾减灾的一部分,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有效手段之一。在施行的《气象法》、中国气象局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均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做出了规定,但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或细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作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组成部分,实施过程中上同样缺乏有力的政策文件支撑,给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建议在“宏观政策”上狠下功夫,把握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发展思路,不断推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 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 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 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 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首先,将会越来越重视对作物模型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农作物具体的生理步骤,能够更好地探析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农作物整个生长的过程都全面的展现出来,作物模型的应用意义重大,在以后对此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而模型的设计也会面向客户,紧紧围绕简单、精准的准则。其次,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据对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灾害形成存在的危险性、预防、承受灾害能力等。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最后,综合评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以往对灾害损失的计量只是关注直接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却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对于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也会走向多样化。

  综上所述,气象部门要加强气象对农业的防灾减灾服务职能,加强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现代农业的体系结构,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气象部门预报信息的准确性。

  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李世奎等【1】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进行了风险估算。朱自玺等[5]、王素艳[6]研究了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

  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论文服务。【7,8,9,10】

  目前,在风险评估方面陕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总体而言,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较少【11】。刘璐【12】、李美荣【13】等人分别应用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风险灾损模式分析了苹果开花期冻害在陕西省苹果产区发生的时间、空间风险分布。在风险评估方法中,主要用风险评估指标进行分析,但由于气象要素(或其相对值,如降水负距平)受前期天气气候影响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9年,全省苹果面积和产量为847.4万亩和805.2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3和世界总产量的1/8。8月下旬-10月中旬的连阴雨对苹果着色及采收带来严重影响,本文在定义陕西苹果产区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的基础上,探索了一种新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气象灾害指数方法来进行连阴雨风险分析,计算了陕西果区各地苹果着色期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据此将苹果产区连阴雨发生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结果表明,有13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中度,有8个县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为重。

  气象资料来自陕西省气象局档案馆。所用资料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陕北地区48个苹果生产县(区)建站-2006年的8月下旬-10月中旬逐日降水量。资料起始时间:合阳自1962年,耀县自1963年,靖边自1965年,佳县自1969年,安塞、甘泉、米脂、吴堡、延川5县自1970年,子洲自1971年,陈仓自1973年,其余县区自1961年开始。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雨日(R0.1)连续3天以上的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重;

  公式(1)中为8月中旬~10月中旬无降水日数,该日数越多,连阴雨危害越轻。

  用进行分析仅用到连续3天以上的降雨日数和无降水日数,未使用降雨的具体数量,可减少各地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带来的差异。且该指数物理意义明晰,是运用多年气象资料进行计算的,具有稳定性。本文以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数值做为连阴雨风险分析数值来进行风险分析。计算结果见表1论文服务。

  以0.3为轻度, 0.30.5为中度,0.5为重度对各地连阴雨气象灾害指数进行分级。有13个县为轻度陕西,有27个县为中度,有8个县为重度,此分级结果即为风险分布(表1,图1)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采取雷电防护措施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前提,作为一项新的雷电业务,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融水县2011年起开展此项业务,充分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作为政策依据,将开展危化行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做为突破点,有效开展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业务开展以来遇到了一些相关问题。本文就开展雷击风险评估业务遇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对策,为依法行使防雷安全管理职能、加强和规范全社会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1.1.1近几年融水县防雷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已被建设单位所接受,步入正规化。雷击风险评估报告作为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行政许可的技术依据[2],建设单位应容易接受开展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估工作。

  1.1.2融水县气象部门与部分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合作良好,它们给予有力支持。目前,建设主管部门已把《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书》作为办理项目报建必备材料之一。

  1.1.3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实行区市联动机制[3]。融水县境内的项目,县防雷机构参与,区市县或市县联合,按一定比例分成收益。以项目为载体,实行上下联合、上下互补,统筹区市技术人才资源和技术装备资源,形成合力,提升项目雷评质量和技术水平,全面推进雷评工作发展。

  1.2.1政策配套还不到位,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合作有待加强。目前还未争取到当地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

  1.2.2雷评工作起步晚,宣传不到位。融水县2011年才开展雷评业务,至今才半年多时间,同时也没有在县级媒体、宣传资料、板报等媒介上进行宣传展示,致使多数企事业单位对此业务不了解、不知道。

  1.2.3县局专业人才少,制约业务发展。现从事防雷工作5人,防雷专业1人,仅占20%。雷评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对各种防雷标准、技术能熟练掌握,县局因为人员少,任务多,身兼多职,专业上钻研相对缺少,多数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能与开展雷评工作所需的素能有一定差距。

  1.2.4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但目前只开展方案评估,未能开展其余两种类型评估。融水县内现有危化、易燃易爆场所十余处,境内有广西凤糖融水和睦制糖有限责任公司、古顶水电站、麻石水电站等厂区,宾馆、医院、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可以为其提供现状评估服务。

  2.1营造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政策环境和氛围。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法规、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争取政府制定出台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加强与发展改革、城乡建设(规划)、安全监督等部门的合作,联合采取措施,推进重点、大型建设项目以及危化、易燃易爆、人口密集场所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门徒注册开户

  2.2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雷电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雷电灾害能力普查,推进融水县雷电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全县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4]。

  2.3加强对新业务的宣传。从加强防灾减灾、保障公共安全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在地方广播电视、报纸上开辟专栏、发送传单资料、报板等多种宣传措施对外重点推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

  2.4加强雷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务技术培训。要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跨市(县)调研考察、交流等形式,加强防雷技术规范、防雷技术标准,以及评估项目相关知识的学习,要通过项目实践,不断提高雷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5拓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种类,对于已投入使用的易燃易爆场所及煤炭、化工等企业,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定期进行安全评价时,对其进行雷击风险现状评估,将评估报告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由于防雷技术装备在农村的普及是一个任重道远、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政府、气象、电力、电信、村委会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空旷的田野,如庄稼地、平原、运动场、公路、屋顶等;大树下;高大孤立的建筑物旁,如烟囱、高墙、电线杆、铁塔等;田野中的低矮窝棚内,如避雨棚、工具棚、看守棚等。

  在空旷的田野中行走或跑步,特别是打着雨伞、肩上扛着锄头、扁担或其它长形工具;雷雨时爬到房顶上看天气、收晾晒衣物或检修房屋。

  当雷雨来临时,在室内的村民应做到:打雷时关好门窗,不要外出;不要接近一切电器设备,将家用电器电源关闭;不要使用电话,拔掉电源线、电话线、电视闭路线、外接天线;不要触摸金属水管,不要出去收晾晒在铁丝上的衣物。

  雷雨来临时,在野外的村民应做到:雷雨天气应进入有避雷装置的室内;空旷地不要使用雨伞,不要把铁锹、锄放在肩上;雷雨时最好就地蹲下,远离烟囱、铁塔、电线;不能在大树下躲避雷雨;不要从事水上作业,不要开摩托车。

  农村的防雷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防雷工作面对农村现状,应积极通过宣传普及防雷知识和推广实用防雷技术等有效手段开展农村防雷工作,减少农村雷灾损失。

  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纳入雷电业务范围,按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加以规划和管理,业务系统建设纳入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计划。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实际现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雷电灾害有可能导致的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进行科学计算,以便为工程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御雷电的类别(等级)与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规划的参数、选址等结合项目本地的雷电历史资料、现场勘察情况的相关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对选址、功能布局、防雷类别及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给出科学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总平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与雷电防护措施相关因素进行风险量的科学计算分析,分析设计方案措施是否根据相关规范把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目前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部分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针对性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市级气象部门开发结合部门实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把与雷电灾害因素进行软件计算,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非常可行的。3.1必要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需要融合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技术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撑。开发、设计出功能更加完善、齐全的系统,有利于推动市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迅速发展。3.2监测数据科学性。气象部门储存了大量的雷电观测数据,对雷暴的监测手段通过多普勒气象雷达等间接监测和大气电厂仪、闪电定位仪等直接监测方式,为系统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3.3关键技术。对雷评风险计算中需要用到的要素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软件系统结合雷暴日等科学数据进行复杂计算,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包括楼内及其周围环境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力线路及内部电气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通信线路及内部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消防线路及消防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视线路及电视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安防线路及安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广播线路及广播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对讲线路及对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区域Z1(户外)的特征、区域Z2(户内)的特征等几部分相关参数。系统可以采用PHP、Html、Java等语言编程开发,PHP语言独特的语法吸收了C、Java、Perl以及PHP自创的语法,PHP语言可以比CGI或者Perl更快速地执行动态网页。使用PHP语言制作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具有执行效率高效、高效等特点。

  通过该软件给出的科学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科学建议,以保证防护设施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因此市级气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十分可行的。

脚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