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信娱乐-挂机草莓,如今已成为再寻常不过的水果,可每次看到它,或是将其放入口中,我的思绪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回到第一次吃草莓的那个瞬间。那是1996年的冬天,三年的军旅生涯即将画上句号,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着离开这片视作第二故乡的土地,内心满是忐忑,犹豫与纠结如同乱麻,将我紧紧缠绕。在留队还是回家的艰难抉择中,战友杨彬带着一颗半白半红的草莓出现在我面前。我看着这个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儿,又瞅了瞅他,眼中满是疑惑。当我将草莓放进嘴里,酸甜的滋味瞬间在味蕾上绽放,刺激着我的每一种味觉,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草莓。对于那时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来说,草莓是只闻其名,未见其物,而这颗普通的草莓,却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在部队时,条件比较艰苦。为了落实上级指示,让战士们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吃上新鲜蔬菜和鲜肉,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全体官兵不分昼夜地奋战了三个月。我们前往废弃工地捡砖,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挖沙子,每一把沙子都饱含着我们的汗水;还积极与友邻单位协调钢筋水泥等物资。除了正常的出操和执勤时间,全体干部战士都主动放弃休假,全连上下一心,投身于这场被称为“菜篮子工程”的建设之中。
那时,我担任战斗班三班班长,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我以班长和党员的担当,带动全班战士积极参与集体劳动。当时,我们没有任何专业工具,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大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学瓦工技术,一块块砖在我们手中垒砌成坚固的墙体;学习焊接技术,火花四溅中,构建起温室的框架;甚至还充当起设计师,规划着整个工程的布局。全连官兵各显神通,尽显英雄本色。记得当时很多同志的手都磨破了,鲜血染红了工具,有的战士因电焊操作不当,眼睛被弧光灼伤,可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大家都坚守在一线建设岗位上。在戈壁滩炎热的夏天,气温高达三十多度,阳光炙烤着大地,我们却发扬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优良传统,用坚韧和毅力诠释着军人的担当。
经过全连官兵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战,一座两亩多的温室大棚拔地而起,同时,一个标准化的温室猪圈也顺利建成。看着自己亲手打造的成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建设完工后,连队支部开始研究种植适合当地水土的蔬菜瓜果。经过几次会议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先种植一些传统的蔬菜品种,如西红柿、黄瓜、茄子、豆角、辣子等。
杨彬是来自兰州市红古区的新同志,从入伍教导队开始,就是我一手训练出来的标兵。下连分配时,我特意向大队长极力争取,将他带到了我的连队。在我眼中,他特别能吃苦,与战友们相处融洽,团结友爱,总是乐于助人,责任心极强。在几次队务会和班务会上,他凭借老家的种植经验,提出种植草莓的建议。他言辞恳切,眼神中充满了期待。我被他的真诚所打动,便跑去和指导员协商,最终大家一致同意了他的想法,还将种植大棚的重任交给了他。从此,除了正常的出操和训练,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连队温棚的管理工作中。为了让他能专心管理大棚,连队特意不给他安排站岗执勤任务,唯一属于他的岗位就是自卫哨。
杨彬十分勤奋好学,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种植技能,精心打理着菜园子。在他的努力下,菜园里的蔬菜株距行距整齐有序,各种蔬菜高低搭配合理,不仅美观,而且互不缠绕,仿佛一片绿色的艺术品。他还亲自写信给家人,让他们邮寄来几袋子草莓苗。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原本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渐渐有了生机,温棚里的蔬菜茁壮成长。到了周末,我有时也会带上几个战士去菜地里帮忙,施肥、浇水、修剪,大家一边劳动,一边分享着彼此的故事,欢声笑语回荡在菜地上空。
眨眼间,初冬来临,树叶逐渐变黄,纷纷飘落。我们迎来了丰收的喜悦,第一次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全连官兵心里都甜滋滋的,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满足和幸福。草莓也在杨彬的悉心照料下,逐渐长大、开花、结果。杨彬每天都在计算着我复员的时间,盼望着能在我离开之前,让我吃到他自己亲手栽培的第一颗草莓。
在我即将离开部队的前一天,我的心情复杂万分,内心波澜起伏。杨彬气喘吁吁地跑回班里,手里拿着一颗半红半白的草莓,对我说:“班长,你明天就要离开部队了,这是第一颗勉强能吃的草莓,你快尝尝。”我看着他,眼中满是感动,那一刻,也不知道是因为稀罕还是激动,我没有丝毫犹豫,一口吃掉了这颗草莓,那酸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我久久没有咽下,仿佛想要将这份独特的滋味,连同在部队的美好回忆,一起深深地留在心底。
时光荏苒,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往事,那颗草莓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草莓四季都能见到,可我再也尝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了,那是青春的味道,是战友间深厚情谊的味道,是军旅岁月独有的味道 。
你是否又翻阅着那本泛黄的留言册,轻抚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你是否也在微信群里呼吁今年“八一”咱们在某个地方聚会?不错,只要你穿过军装,只要你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你都会有这样的举动和念想。自从我们穿上了军装,“战友”一词就会伴随我们一生。有人说战友是没有血缘的一母同胞,有人说战友是给妻儿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我却说战友就是我身体里昼夜奔流的血液,将与我生命同在.......
有人曾问我:“当了几年兵给了你啥好处?”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他“给了我一帮好战友”。退伍这么多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战友基本上都能联系得上,微信群里除了几句调侃更多的一句话是“我想你们了”,或“想你了”。虽然咱普通人听起来有点肉麻和腻歪,但这句话对战友来说的确是真情的流露。身边的人都知道我通话时长超过十分钟的肯定是战友,没事的时候也肯定是去看看战友。退伍这些年,我去过河南、新疆、四川、甘肃、陕北等很多地方!也回过部队两次,看到了好多战友,有日理万机的老总,有按时上下班的工人,有早出晚归的农民工,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言行举止中都体现着军人的气质。
乔煜恒: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西安市佳县商会副秘书长、西安市佳县商会文旅艺术服务部部长、延安市安塞区民间艺术培训中心艺术顾问。
2002年开始从事新闻媒体,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电视和各大网络平台发表稿件两千多篇。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CCTV-12陕西负责人、中国经济时报陕西记者站副站长、中国网陕西记者站新闻部主任、阳光报记者、湖北日报特邀记者、陕西电视台《多彩陕西》栏目组总监、农林卫视《美丽中国•幸福陕西》栏目组总监。《东南西北陕西人》公众平台创始人,参与大、中、小型演唱会及文艺活动担任总策划300余场!
中国经济时报负责采访报道了全国百位市长和百位地方银行行长陕西省系列访谈。
《我的思念何时会出现》《最难忘的三次吃花生》《追忆我的老舅贺大增将军》《同学聚会》《八月十五的月亮真的会圆吗》《剪纸▪赞葭州》《大美佳县》《我想对陕北歌手说几句》《今晚的夜很长》等。。。。